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学校举办“AI赋能教师教学能力”专题培训会

    发布时间:2025-04-18 浏览次数:

    为助力我校教师应对智能时代教育变革,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转型,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我校教师数字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发展中心和信息化办公室于4月17日上午在阳光校区国际学术报告厅组织开展“AI赋能教师教学能力”第五期专题培训会。华中师范大学杨九民教授、清华大学陶炜博士分别就AI赋能一流课程建设、AI教育和AI超能培养的探索作专题报告。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姜明华主持报告会,教师发展中心、信息化办、教务处、人事处等部门负责人、校级教学督导员,以及各二级院(部)教学副院长、系主任、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等200余名教师现场聆听报告。

    姜明华代表学校致辞,对杨九民教授和陶炜博士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简要介绍了两位专家的学术研究方向和部分研究成果。他表示在教育数字化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AI技术正成为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引擎,学校组织的AI赋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系列培训恰逢其时,他强调全体教师要从学习中得到启迪,勇于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和优化适合学科特点的AI教学模式,学以致用,将所学技能转化为实际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杨九民教授围绕“人工智能赋能一流课程建设”作专题报告,他从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政策背景与发展趋势切入,解读了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导向和未来趋势。他指出,AI技术正在重塑教育生态,尤其是在教学设计、课程开发和实施路径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他通过具体案例,多层次、多维度详细阐述了基于AI的教学设计如何实现个性化学习、智能化评估和高效教学管理,并分享了华中师范大学在一流课程建设中的智能化实践成果。他强调,教师应主动拥抱AI技术,将其融入教学全过程,以提升课程质量和学生学习体验。

    陶炜博士围绕“AI教育与AI超能培养”作专题报告,他主要展示了聚焦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革新应用场景,系统分析了AI技术如何驱动教育全链条效能提升,并从智能备课、个性化教学、自动化评估和自适应学习四个维度,详细介绍了AI技术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路径,并分享了清华大学高效互动教育生态方面的建设和具体应用案例。陶博士还特别强调了AI技术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教师应积极探索AI赋能教学新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姜明华在总结发言中强调,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教育形态与内涵,当前时代正由“天人合一”走向“天人智一”,各教学院部要结合本学院实际,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纳入学科发展蓝图,要主动适应技术变革,将人工智能融入课堂,设计出有温度、有智慧的教育模式,加快“人工智能+学科”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在AI为传统学科提供新视角的同时,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知识创新,将AI赋能学科和课程教学,积极探索AI赋能教学的新路径,为学校一流课程建设和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AI赋能教师教学能力”系列培训是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教师发展中心将以“学科提质进位年”为契机,持续完善以AI赋能教师教学科研为工作主线的教师数字素养能力提升培训体系,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主讲人简介

    杨九民: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教学名师,全国首届“明德教师奖”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设计、在线学习及教师教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16项,发表CSSCI/SSCI期刊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8部。主持《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学设计》2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主持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获得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陶  炜: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教授团队成员,博士。2023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CSC公派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包括智能内容生成、人机协同传播、智能认知与风险治理等,开展基于复杂传播现象的定量分析,致力于解读AI如何影响人类认知与社会互动,探索人机共生新模式。近五年在CSSCI、SSCI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参与ICA、IAMCR、NCA等国际顶级传播学会议多次,同时担任多个SSCI期刊的审稿人。依托大模型平台,自主研发相关软件十余个,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社科重大、国社科青年、国自科青年等多个重点项目。